(m.xcstj.net),是蘇州外國語學校(www.sfls.com.cn)在昆山設立的首個分校,蘇州外國語昆山校區招生報名、招聘sflsks@163.com"/>
春風又綠江南岸之行走的課堂 快來圍觀蘇外昆山校區小學部周莊古鎮課程發表時間:2019-04-02 15:28 陽春三月,新葉舒展,百花盛開,大自然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緩慢蘇醒,富有生機的春色令人陶醉和向往,蘇州外國語學校昆山校區小學部的孩子們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要走出課堂,走近自然,到江南古鎮周莊感受行走的課堂中的無限魅力。 行走的課堂——準備篇 蘇州外國語學院昆山校區的生命成長課程,是把一個主題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通過前期準備、行走課堂、成果展示等環節,實現知識的動態成長。出發前,江國法校長和樊玉校長分別強調了體驗課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安全與環保,全心投入去完成任務,敞開心扉去感受大自然,在古鎮周莊去完成中華文化與古典詩詞、英文拼圖、寫生創作之間完美的融合! 行走的課堂——游周莊 周莊,春秋時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隋唐時稱貞豐里。宋元祐元年,里人周迪功郎在此收獲設莊,捐田建寺,里人感其恩德,改貞豐里為周莊。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周莊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并延續至今。 這個有著九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因河成街,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長滿青苔的石橋,縱橫交錯的水巷,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整齊而又狹窄的石板街面是構成周莊風景的全部元素。 孩子們第一站來到古色古香的周莊博物館進行參觀,觀賞了民間的生活用具、農具等,還有當地出土的一些黑皮陶器。孩子們對這里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覺得能夠用腳去丈量古人走過的石板路,用眼去瞻仰前人的智慧,用心去感受當地的文化是多么幸運又難得的事。 聽著導游姐姐的講解,我們來到了張廳的門前。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堅實牢固的石柱和表面細膩精良的雕飾,即使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仍然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孩子們瞬間被這種古典美所吸引,已經有一定識字量的一年級小學生們競相大聲讀出門廳上的對聯“轎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也都能夠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真棒! 行走的課堂——飛花令&英文拼圖 充滿歡聲笑語的午餐之后,終于到了孩子們比拼古詩詞的激動時刻。瞧,別開生面的中國詩詞飛花令游戲已經開始啦!本環節需要小選手們分組進行答題,在春、江、花、月、夜五個不同的飛花令關卡進行背誦闖關,正確背出相關詩句即可進入下一關,直到完成全部飛花令,登上總擂臺,闖關成功!孩子們真厲害!一路披荊斬棘到總擂臺,取得了游戲的勝利。沒有登上擂臺的同學們也不氣餒,依然沉浸在剛才優美的詩句中,久久不能自拔。 老師和義工家長們都為孩子們豐富的詩詞積累和敏捷的反應能力感到佩服。其實蘇外昆山校區的孩子們不僅逐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變得自信大方,在平時的學習中更注重英文語言的培養與鍛煉,營造浸入式的英文學習環境,將英語學習融入到生活場景中,幫助孩子在快樂游戲中輕松學英語。這不,他們正在做英文單詞拼圖游戲呢!孩子們需要根據字母的寫法拼成單詞,再將單詞組成完整地句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哦!只聽見孩子們邊拼邊念單詞,所有同學一起合作,齊心協力,終于拼出一句長長的英文古詩,孩子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 行走的課堂——畫水鄉 提起周莊必然會提起雙橋,雙橋又叫“鑰匙橋”,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故此得名。1984年的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于是,就以雙橋為背景,創作了一幅題名《故鄉的回憶》的油畫,從那以后,周莊古鎮聲名鵲起。 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勝過鑰匙,它開啟了周莊與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認真傾聽了優秀畫家的故事之后,我們蘇外昆山校區小學部的學子也不甘示弱,他們或蹲或坐或俯,只為畫出自己心中的雙橋,只見他們用心觀察,若有所思,用七彩的畫筆在潔白的宣紙面上揮灑著自己的想象力,用力唱出對春天最美的贊歌。 行走課堂的意義 帶著深深的眷戀,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周莊,結束了一天豐富多彩的古鎮體驗課程。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課堂的延伸,更是蘇外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方式。觸摸到的歷史更加有溫度,看到的自然更加生動,體驗過的生活記憶更深。本次行走中的課堂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把課堂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去的機會,也是校園生活的補充,不但能拓展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拉近學生與自然和文化的距離,繼而從多層面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 學科突破,帶給我們全新的課堂; 空間突破,帶給我們全新的學習天地; 角色突破,帶給我們共同學習的新體驗; 學齡突破,讓我們形成終身學習的共同體。 行走天地課堂, 讓我們大步向前,從懵懂到成長。 就這樣,一路行走
文章分類:
校園新聞
|